时间: 2024-05-25 09:11:01 | 作者: 骨架油封
这句口号显示在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上最醒目的位置。十年前,当这家企业提出这样的发展愿景时,也许不少人认为建新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。
十年过去了,如今的建新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超28亿元,拥有10余家子公司和5000多名员工的企业航母。公司无论研发、试验水平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准。
有人说,建新的发展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,反映了汽配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向高端化发展的方向。也有人评价建新是“民族汽配行业的一匹黑马”。当众多的目光探究这家企业成功的秘诀时,都不会忽略建新官网上的另一句话“以技术创新开拓市场”。
1984年,时年31岁的赵国行创办了建新橡胶厂,生产橡胶V型圈、O型圈、骨架油封。这个地处山边的小厂只有3间车间,8个员工,4台压机,却是如今建新赵氏集团的前身。建新最早的员工都记得,当时产品做出来,要2个人肩膀挑着送到车站,然后一路车载船行,送到上海十六铺码头,再挑到商店。一担货物有200多斤重。
曾经在梅林机耕站开过拖拉机的赵国行,对于机械并不陌生,办厂以后,更是在技术上把关极严,做到对每个工种、每道环节了如指掌。凭借着严格的质量管控,建新橡胶厂当时的产品获利颇丰。
随着密封圈产品获得成功,建新迎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一段时期,工厂开始生产减速器和饮水机、洗衣机产品,产品销量很好,甚至工人加班加点也来不及做。
然而,没有一种创业是一帆风顺的,危机总是不期而遇。赵国行的夫人李爱娣记得,建新在生产饮水机产品时出现了超过400万元的亏损,在当时,这是一笔天文数字。临近年关,赵国行焦虑得几天睡不好觉,每天苦思冥想筹钱的办法。后来他向信用社贷款了5万元,又到上海客户那里借来了22万元钱,赶在过年前,把员工工资、水电费、税费都交了。“那时候,我们压力非常大,每天如履薄冰。如果我们这个公司倒闭的话,有多少人会跟着我们一起失业。”
陈能飞在1984年建厂时就是建新的员工,做检校工兼电工。他说:“那时,我们没技术,但是靠什么?就是靠大家的团结。当时我们吃住在公司,就想着一定要把这样的产品做出来。”
陈灵浓从小是听着建新的故事长大的。“小时候,我父母在建新旁边的工厂上班,回来他们会说建新的事。他们说建新对员工很好,工厂不管多么困难,工资和年终奖都是准时发。还有,他们说建新的人都很团结。”她后来进入建新,如今是集团计划物流部部长。正是凭着老一辈建新人的吃苦耐劳和忠诚敬业,建新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,一路发展壮大,并把公司对员工的责任写进企业核心价值观“员工、合作伙伴、社会与企业共赢”。
1992年与一汽大众合作生产橡胶减震件,对于建新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,标志着企业专注于汽车零部件生产。
上世纪90年代,国内迎来了轿车国产化浪潮,70年代已经起步的宁海汽车零部件产业,在上海汽车产业的直接拉动下,开始蒸蒸日上,形成了以橡胶类汽配为主的生产格局。
在残酷的商业市场摸爬滚打近10年的赵国行及时抓住了商机一辆汽车需要许多橡胶制品,有轮胎、各种胶管、传动带、密封制品、减震橡胶和安全制品等多种橡胶配件。平均每辆汽车需要橡胶配件100-200种,1000余个。
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,也是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。在当时,橡胶汽配行业门槛并不高,在宁海就有很多家从事生产橡塑产品的企业,要脱颖而出,就必须付出格外的努力。
建新的改革是全方位的,引进资金、技术、人才,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,提升产品质量;加强和国内各大汽车厂商的接触磋商,不断拓展业务市场。
1997年,公司开始战略转型,转向研发型企业运作模式。1999年把企业改制为宁海建新橡塑公司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完善法人治理结构。
2000年,公司开始研发整体式密封条,很多参与这一个项目的员工都记得,在攻坚的那三个月里,技术人员、试制人员都住在厂里,只有换衣服才回一次家。甚至有的员工把15套衣服全部穿脏了才回家。这款产品研发成功后,成为了建新的主流产品,如今在28亿销售额中比重高达46%,在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排名第一。
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,建新也一步步摆脱作坊式工厂的雏形,向现代企业转变。但是,作为企业掌舵者的赵国行心中时有隐忧,信息化、全球化给公司能够带来太多的挑战和机遇,他觉得公司发展正面临着一个瓶颈,若不想被市场淘汰,战略上必须再次调整。
1977年出生的赵肇丰,1997年就担橡塑的总经理助理;2000年起就读于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国民经济专业;2003年开始带领团队开拓国际贸易业务,先后担任外贸部长、总经理助理、副总经理等职务;2005年主持成立美国研发公司。
多年来的工作相处,赵肇丰的经营管理理念、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和具体执行能力都已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,而他提出的企业长期发展的策略虽然诱人,却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性。他能否驾驭企业,把自己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呢?